您当前的位置:
超声应用于新生儿颅内出血
来源: | 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 2022-10-22 | 2124 次浏览 | 分享到: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有效提高了极低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存活率,同时,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检出率也越来越高。

其中常见类型为脑室内出血,胎龄越小,发生出血风险越高,对患儿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危害较大。

有研究报道,早产儿(体质量<1500g,胎龄<32周)颅内出血的病死率50%。


新生儿颅内出血超声表现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常见的新生儿临床问题,严重者伴有神经精神后遗症。颅内出血包括脑室内出血、硬脑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小脑出血等。颅脑超声是新生儿颅内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对新生儿颅内出血检出率高,并可随诊观察,确定出血部位。

不同部位的颅内出血超声表现如下:

  • 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

也称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是新生儿颅内出血最常见的类型。

生发基质出血:

常发生在双侧室管膜下的生发基质,尤其是尾状核头体部区域,又称脑室周围或室管膜下出血,主要发生在妊娠32周以前生产的早产儿,发生率高达55%。

其超声表现为出血区域呈片状或团状强回声,可向侧脑室前角内突起,冠状切面显示为出血主要位于侧脑室前角和体部下方,矢状面显示出血主要位于丘脑尾状核对沟。

室管膜下出血常在几天或几周内消失,有些中间出现液化,最后形成室管膜下囊肿,囊肿可持续存在达1年之久。这些囊肿无临床意义,但是有时很难吸收,需与感染后形成的囊肿或其他囊肿鉴别。

脑室内出血:

室管膜下出血量较大时,可以破入同侧侧脑室内,发展为脑室内出血,其超声图像特征表现为侧脑室内可见团块状强回声,占据侧脑室一部分或充满整个侧脑室,脑室内出血合并脑积水时,侧脑室明显扩张,后角扩张最常见,前角圆钝呈球形,第三脑室增宽大于3mm。

脑实质出血:

比较少见,但它是新生儿颅内出血最严重的类型,最常发生的部位是额叶和顶叶,其次是枕叶,有时累及丘脑,其超声图像特征表现为脑实质内局灶性均质强回声团块,形态规则或不规则,边界清晰,较大的单侧出血可导致脑中线向健侧偏移,2~3个月后出血几乎完全被吸收,出血区则形成清晰的无回声囊肿,最终发展为孔洞脑,可与脑室相通或不相通。

  • 蛛网膜下腔出血:

发生的原因主要与窒息、创伤等有关,其超声图像特征表现为四叠体池及枕大孔出现团状高回声,原透声区消失,经前囟冠状切面显示大脑纵裂或大脑外侧裂间隙增宽,呈无回声暗带,内有散在点状强回声。

  • 小脑出血:

早产儿较足月儿多见,发生率为5~10%,经乳突囟扫查可作为常规来检查小脑,以便发现小脑出血评价颅后窝池。其超声图像特征表现出血部位回声增强。

  • 硬膜下出血:

主要因损伤引起,多见于足月儿,常由于巨大儿、胎位异常、难产,产钳助产所致。早期诊断对治疗有重要意义,可挽救生命。应用高频探头10~12MHz效果更好。表现为颅骨与脑组织之间有新月形强回声区,可发展为无回声间隙。颅脑超声可以动态观察颅内出血的吸收情况及脑室有无扩张,强回声团消失则提示完全吸收,如不能被完全吸收,则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腔。

专利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