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超声应用于颈动脉狭窄
来源: | 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 2022-09-14 | 2682 次浏览 | 分享到:

颈动脉是脑的重要供血血管,颈动脉狭窄是严重脑卒中和死亡的重要病因。

重度颈动脉狭窄是手术治疗适应证之一,准确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对于明确病因和治疗均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动脉粥样硬化是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占90%以上;其他原因包括慢性炎症性动脉炎(如巨细胞动脉炎等)、纤维肌性发育不良、颈动脉迂曲等。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的老龄化,高盐高脂饮食、高血压及糖尿病发病率上升,也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日益升高。

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是主要累及颈动脉分叉及颈内动脉起始,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包括:

① 不稳定斑块微栓脱落,导致远端脑血管堵塞;

② 碎屑脱落后,斑块内胶原等促使血栓形成;

③ 斑块增大,引起管腔内绝对狭窄,导致远端缺血;

④ 动脉壁结构破坏致颈动脉夹层或内膜下血肿形成等造成血管狭窄甚至闭塞。



颈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颈动脉的一种慢性、进展性炎性改变,其特点为动脉壁内-中膜进行性增厚与结构紊乱。

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为动脉内-中膜增厚,继而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随着病程的进展可发展为动脉狭窄或闭塞。

依据血管内径与血流动力学参数,综合分析、评估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常规检查可将其分为四个等级,即狭窄率<50%、狭窄率为50%~69%、狭窄率为70%~99%及闭塞。

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诊断应遵循定位、定性、定量的基本原则,其检测结果的超声描述要求包括:

首先是定位,即病变的侧别、病变累及动脉的名称;

其次是定性,即动脉内-中膜不均匀增厚、斑块特征[单发、多发(斑块≥2个)],并确定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最后是定量,即狭窄程度与闭塞(完全性与次全性)的确定。

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超声报告可提示“颈动脉内-中膜不均增厚伴斑块形成(单发或多发)”,若同时存在狭窄,结果的描述应明确狭窄血管的名称及狭窄程度的分级,例如“右侧颈内动脉狭窄(近段:50%~69%)”。


表1:专家意见——2003年,北美放射年会公布的颈动脉狭窄超声评估标准是国际上公认的颈动脉狭窄程度诊断标准。


表2:专家意见——2006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华扬等发表了以血管造影为参考标准,通过大样本量研究( 416 例患者, 832 支血管) 确定了单参数和多参数联合评估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表明总体诊断准确率可达 90%。


IMT及斑块大小的规范化测量与描述

专家意见:颈动脉IMT与斑块的测量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行评估的基础。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专利技术